尊敬的各位老师、亲爱的同学们:
大家早上好!
近期热映电影《少年的你》,相信不少同学已经看过。这部以“校园霸凌”为主题的电影仅在上映一周内票房就突破十亿,是一部深刻地剥开“校霸保护色”的现实生活题材。在电影的开头,一个名叫胡小蝶的女生,就遭受了同学的校园暴力。那些施暴者孤立胡小蝶,在胡小蝶的座椅上倒上红色墨汁;甚至把用过的厕纸都扔到她的脸上;还拍下一些不堪入目的照片……然而,在胡小蝶被欺负、被侮辱的时候,周边没有一位同学站出来。于是,悲剧发生了。然而,一个被施暴者的离开,不会阻挡恶魔的继续施暴。女主陈念因为同情胡小蝶的遭遇,便成了下一个校园暴力的对象。
在这里并不想和大家探讨电影情节,而我只想和大家一起思考电影的核心论题——校园霸凌。其实这个概念对于普通学生来说,是个既陌生又熟悉的词汇。说它陌生,是因为葛中校园,文明和谐,大多数同学都应该忙于在学海中求索,不经历过影片里打架斗殴甚至关乎生死危机;而陌生则是因为我们常常听说这个词,甚至在有意无意中有过这样的行为,比如孤立排斥同学,捕风捉影传谣言……这些行为其实是比拳打脚踢更可怕的软暴力。我们或是见到过或承受过,或是稀里糊涂的参与过,仔细想想,虽然并没有动辄坐牢什么的,但其实大部分人都在成长中与校园霸凌照过面,没有遇到严重暴力是我们的幸运,但并不代表它不存在。
校园霸凌是一种“畸形狂欢”——你难以想象,现在有多少人正遭受校园暴力?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显示,全球每年与2.4亿的学生正遭受校园霸凌,占总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,也就是说每3个学生里,就有一个受害者。更让人心痛的是,调查显示,有92%的人在被欺凌时,不会进行反抗,因为,一旦选择反抗就会受到更狠的群殴。这样会更痛。所以,他们宁可独自忍受校园暴力。今年五月份,深圳蓬莱市四年级有一名“班霸”,班上47名学生45名被打,谁告状就会被他用圆珠笔在额头上戳个洞;在美国的高中生戴文,为了避免在学校被打就选择逃学来远离他们。今年4月份,甘肃一名初中生被五名同学围在校外的小巷子里,殴打致死。一个十四岁的孩子,就这样被活活打死——眼睛内部出血,肋骨骨折,内脏挫伤……他该有多疼啊!他们到底做错了什么?可能只是因为成绩不好,只是因为在外貌上不漂亮,只是因为家庭条件差,只是因为“别人看我不爽”……就要遭受恶魔的霸凌,就要成为恶魔们宣泄的牺牲品……
李玫瑾教授说:“在小学后期到中学,是暴力行为的高发期。”在这个阶段,孩子的时间观、价值观都没有成熟,也没有办法为自己选择转学、离开现存的环境。一切都处于被动状态。
这时的校园暴力的伤害有多大?曾经有位老师在班上做了个实验:让同学们把纸任意蹂躏,越紧巴越好,当让他们重新抚平时,却都沉默了……电影里的陈念遇见小北:“你保护世界,我保护你。”而大多数人的青春里没有小北,大多数的校园霸凌都是青春里的伤痕,是一生也抹不掉的阴影,
即使是语言上的暴力,即使是没有身体伤害的孤立,在他们小小年纪的世界观中,都会怀疑自己,为什么要与我为敌?我是不是不值得被爱?对他们来说,青春是不快乐的。他们时刻像是在悬崖边上,等到成人之后,也无法原谅那些施暴者。你以为只是小孩子之间的玩笑,受害者却要用一生来治愈自己。
好在,法律正在变完善。2019年10月21日,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提请审议。在草案中明确指出:“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程度;学校对学生欺凌行为应当及时制止和处理,并通知被欺凌和实施行为的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监护人。”寄期望于制度的同时,我们也可以做一些事情。首先要让每个学生知道,霸凌的界限是在哪里——不止动手攻击是霸凌,言语针对也是;不止举重侮辱,孤立冷漠也是;不止带头嘲讽,跟风盲目也是;不止面对面,线上也可能成为霸凌的平台,不止剑拔弩张,不着痕迹的话里有话也可能是。对于我们而言,我们要做到这几点:1、自己不要接触与学习暴力行为,要合理地宣泄自我情绪。2、规避自己身边的人成为被施暴者,告诉他们,错的不是受害者,而是施暴者。3、如果与可能的话,当看到其他同学被欺负时不要袖手旁观。雪崩的时候,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。冷漠而围观的人,也是帮凶。
现实中的暴力远比电影中的要可怕。校园暴力从来没有被高估。不要忽视青少年的成长环境,每一个人的童年都值得被保护。请关注校园暴力,它可能就存在你我身边。
1805班邓欣雅

